韦德国际1946暑期社会实践: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深
时间: 2021-07-25 作者: 武兆文 臧清露 时珑宁 1922121011支部 浏览次数: 544


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滋润土壤。当代新青年更是这薪火相传的纽带,更应肩负责任做这场文化盛宴的参与者。1922121011支部实践团成员于7月20日上午来到泰州兴化市博物馆,分别对兴化市博物馆、范仲淹纪念馆以及郑板桥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20210720 实践团成员参观兴化市博物馆 沈凯慧 摄

首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兴化市博物馆。进入馆内一楼展示了兴化的发展史,垛田的形成,煮盐的兴起,关于兴化的历史地理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汪涵同学作为当地的同学主动为大家介绍起垛田的原理和煮盐的过程,其中许多工艺和原理传承至今,仍然具有许多参靠价值,同学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惊叹于先辈们独特的生产方式。经此学习,支部成员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加自信。

20210720 实践团成员参观范仲淹故居 沈凯慧 摄

紧接着团队成员参观了范仲淹纪念馆,这是以前的兴化县衙,即兴化市保“县丞署”,是范仲淹先生任兴化知县时办公旧址,见证了范仲淹在兴化筑海堤、建学宫、整吏治、兴城市、励农耕,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平生抱负。走进兴化宋县署,写有“明镜高悬”四个大字的匾额映入眼帘,其寓意着当官者“清如水,明如镜”、“公生明、廉生威”之意。馆内工作人员成员们介绍范仲淹先生不仅文学造诣十分深厚,而且勤政爱民,与一般的思想家相比多了一份实干,坚持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先进性沈凯慧同学感慨到作为员工,将要承担起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只依靠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践培养自己成熟的思考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20210720 实践团成员参观郑板桥故居 沈凯慧 摄

最后成员们到达郑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先生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闵伟同学参观有感:“板桥先生在泰州留下的深浅足迹,铸就了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他的思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逐学习的目标榜样。”

实践结束,成员们在返程讨论这次活动中自己的收获,以国家为先的思想早已融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构筑了一座座伟人的丰碑,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团支书时珑宁总结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中,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好文化的“自信者”“保护者”“传承者”,为文化之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厚植蓬勃力量。